网站导航

面对死亡,我们要说些什么?

导语

谈论死亡(繁)

死亡,像房间里的大象,人人都知道它在那里,却甚少谈论它。教会应该对临终之人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这本书会给你提供答案。

《谈论死亡:在临终议题上重寻教会的声音》(繁体)电子书已在恩道电子书上架,点击查看详情

 

 

推薦序

找回自己的聲音

 

他們都沒有想到他會死。他當時住的醫院離家裡有段距離,而且正躺在加護病房裡,他們雖然知道他病的很重,卻不認為他沒多久就會撒手人寰,來看他之前也都以為他至少會暫時好轉。但當他們走進病房之後,立刻就明白他快死了。看到他的痛苦掙扎,使愛他的這群人意識到醫療介入只是推延那無可避免的時辰罷了。

不僅如此,強迫他呼吸的機器阻隔了他與家人的交流。若沒有護士在場告訴家屬他再也無法痊癒,現在所做的只是徒增痛苦的話,他到死之前都將無法與家人有任何互動。護士的介入改變了治療的方向,代表他終於可以感受到家人的愛,讓家人為他禱告,並且知道自己不會孤獨死去。不久之後,他就在見證他活出基督徒生命的眾人環繞之下離開了人世。

我當時也在場見證了他的死,且就在那不久後,我就受邀為《談論死亡》寫序。

仔細讀過這本書之後,加上我之前所見證的經驗,我不得不肯定這本書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我們確實不知道與人討論臨終和死亡的議題時應說些什麼,死亡使我們口拙,並常常陷入沉默。雖然沉默的意味深長也能成為一種禱告,但大多數環繞在死亡周圍的沉默,不過是連我們也無法斷定真偽的老生常談。我們嘗試說「他已經去到更好的地方了」來安慰人時,也同時拒絕了真實面對死亡本身。

透過本書作者近距離記錄臨終牧師的生命,我們發現基督徒似乎已經喪失與他人「談論死亡」的能力。基督活著並從死裡復活的故事是影響我們生命與死亡最重要的故事,但現在似乎已無處可尋。

我贊成作者在書中提出的主張,他們認為死亡成為醫學界的俘虜,是基督徒失去談論死亡的能力的原因之一。當我們選擇另一種看起來更可靠的方式時,常會導致教會無法講出臨終的人所經歷到的過程與內容。但是,我們也不該因此將矛頭指向醫學界,如同書中作者清楚指出,基督徒失去能幫助教會談論死亡的故事,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舉個簡單又重要的問題作為例子:喪禮應該在哪裡舉行?如同作者所言,這不是一本討論喪禮的書,然而,喪禮的舉行往往能反映出我們是否知道如何談論死亡。我一開始提到的那個過世的人,他曾說過希望在殯儀館舉行喪禮,那裡儀式較為精簡,但無從作為他多年來固定參加聚會的證明。不知何故,教會並未教導他意識到受洗與死亡之間的關係,因此參加他喪禮的人比較不像會眾,反而像是觀眾。

或許我對於受洗與喪禮之間的關係特別敏感,這與我們教會的做法有關。我們教會裡有個十架形狀的洗禮檯,能容納小孩和大人。會友過世時,我們會在告別式前一天將棺材放在洗禮檯上,一直到喪禮開始之前都徹夜輪流守夜,陪在死去的弟兄姊妹身旁。洗禮與喪禮之間關係的確立,使教會能相當成功地提及死亡話題。

我並非意指這間教會所做的絕對正確,只是特別指出一個事實:一個顯示洗禮與死亡之間關係的小小動作,竟能變成教會的重要特色。這簡單的動作好像就釋放出某種說話的能力,對於作者而言,這正是想要分享死亡的真相的人所迫切需要的能力。如同作者書中所說,耶穌的死意謂著基督徒能透過某個人死亡的故事,來與其他人談論我們的臨終議題。因此,成為懂得如何談論死亡的子民,極可能是這世代的基督徒最重要的見證之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主張哀哭的詩歌是幫助我們形塑死亡經驗的資源。作者適當地與那些將臨終視為屬靈經驗的人拉開距離,利用亞瑟‧麥吉爾(Arthur McGill)探討死亡的大作指出,我們不能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死亡經驗,但我們要意識到自己必須藉由死去來發現真正的自我。換句話說,我們雖然可以適當地為死亡哀傷慟哭,但也要因著死亡為新生命歡欣慶賀。

我們非常需要讀這本書,並希望會眾與神學院師生廣泛研讀這本著作。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談論死亡,而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重新學習靠著死在十架上的那位來說話,以便找回自己的聲音。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書摘

緒論

普世的基督教會一向深知應該幫助信徒面對臨終的課題,並且是以一種符合他們身為神的受造物的方式告訴他們。他們不僅是神所造,而且藉著洗禮已經在基督裡死亡、埋葬,復活得著新生命,並藉著聖餐禮維持著新造的身體,直到創造主再度呼召他們從死裡復活。

這種幫助人善終的承諾,在歷史的嬗遞中已經演變成許多不同的形式,不斷有人清楚闡釋何謂適當的「善終藝術」,直到現代都還持續著。現今,我們卻發現基督徒已經將闡釋臨終的權力拱手讓人了;針對死亡的議題,教會不再像過去那樣有許多的陳述,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把想表述的說得那麼有說服力了。

耶穌的話語、聖經經文,以及聖禮典儀文共同組成了教會在西元一千年以前關於死亡的傳統,它們也可見於崇拜、聖禮典儀式及普羅大眾的宗教信仰中。西元一千年後,隨著個人主義更加興盛和印刷術的發明,出現了一個極為盛行的溝通工具,就是《死亡的藝術》The Art of Dying,譯自ars moriendi,中文暫譯)。這本文集收錄了關於死亡的告誡、勉勵、禱告文和指引。即使教會無法提供太多幫助,人們還是可以從此書中得著指引。

時值邁向基督教的第三個禧年之際,我們大膽相信並希望這本書能延續教會對於臨終之人陪伴與支持的委身,重新以現代基督教死亡神學來詮釋古典的《死亡的藝術》傳統。我們不會標新立異,而是提醒有哪些福音資源可以幫助臨終的人,我們也汲取當代傳媒的洞見,以反省我們傳達真理的表達方式,並在耶穌基督這位道成肉身且是活人與死人的主裡可以得到的安慰。

讓我們從這十位臨終的牧師開始,以他們戲劇性的故事為起點展開這趟旅程。他們人生最後的日子不僅仍在「執勤」,而且雖然身患絕症,但卻活在那完全否認死亡的會眾中。這十位臨終病人都錯過許多機會,並且最後都給教會帶來悲慘的結局。這些忽視福音的應許而產生的悲劇,不是我們要傳講的故事,而是我們如果只接受這世界對於死亡的觀點,就會面臨的悲慘事實。

第二章是綜論美國文化對於生命終結的溝通模式,以及關於生命終結方式的敘述。在此,筆者分析了教會如何屈從世俗的論述,並在結尾問道,當教會將臨終病人的照顧外包給世俗照顧機構時,基督徒如何能從關於死亡的福音信息中得著益處。

接著連續的四章,我們要更仔細探討基督徒要宣講的故事,並如何形成那個生命的終結可以有全新且充滿盼望的意義之故事。

第三章的死亡神學立足於耶穌基督的本性、生平、死亡與復活,因為祂是活人(與死人)的主。

第四章重述基督徒的敘事:他們接受洗禮,得到聖餐的供養,這群人對於死亡並不陌生,因為他們已經與基督同死。我們是一群信徒,相信自己已經死去,且已經有新生命,已具備能力以完全不同的新方式去面對身體的死亡。

第五章檢視了相信耶穌是神的道的基督論,對於那些需要協助來討論死亡禁忌、並希望自己周圍的人都有能力溝通死亡議題的基督徒而言,相信耶穌道成肉身的基督論是根基,也是保證。

第六章則確定教會需要公開談論臨終議題,為這個反抗死亡與否認死亡的世界,從講臺帶出全備的福音信息。

經過系統性的神學探討與基督論述來介紹死亡神學之後,第七章中以較零散的方式提供十位基督徒的個人見證。透過這十個人,這一章從不同的角度提供基督徒面對死亡的觀點。每個故事都不同,卻都仰賴耶穌基督,以他作為積極面對確定的生命終點的途徑。

最後,筆者在第八章基於聖經、基督論、神學以及前面幾章所提到的個人案例,提供一套評判何為善終的核心標準的聖經架構。

本書的結尾針對教會內部臨終議題的溝通,提供簡短實用的對策。雖然關於善終的評判標準以及加強溝通的實用策略,都不僅止於此,但這些可以刺激人們想起歷世歷代的基督徒面對生命終結時,所使用的古老珍貴資源。這些都不是要取代醫藥科技與健康管理的角色,我們要做的,是提出基督那獨特的「同在」陪伴方式,我們希望所說的是清楚有益的,而非越界的多管閒事。

在每一章的結尾都有問題討論,希望能幫助每個讀者以及讀書會,他們委身在教會的使命裡,將神的恩惠帶給所有人。

以上文字節選自《談論死亡》绪论,
全書精彩,歡迎購書!

 

談論死亡

在臨終議題上衝尋教會的聲音(繁)

弗雷德‧喀達克 
戴爾‧金史密斯 喬依‧金史密斯

華神出版社

在當今這個強調醫治、得勝、成功的世界,死亡是一個格格不入、人人迴避的話題。因為大家都假裝死亡不會發生,使得許多長輩及牧者在孤寂之中獨自面對臨終,無法跟所愛的人好好道別。本書以十間經歷在職牧師過世的教會,因會眾完全否認死亡,而帶給教會悲慘結局的故事拉開序幕,探討教會如何因屈從世俗的觀點而喪失了「談論死亡」的能力。

本書重新探討基督徒面對死亡應該宣講的故事,那是全新且充滿盼望的意義之故事。作者以系統性的神學探討與基督論述來介紹死亡神學,並輔以實際案例,提供一套評判何為妥善臨終的聖經架構準則。針對教會內部如何溝通臨終議題,本書也提供簡短實用的對策。我們深信,成為懂得如何談論死亡的子民,是這世代的基督徒最重要的見證之一。

 

 

相关好書

勿忘死(简、繁

圣化的哀伤(简)



0

联系
客服